apple watch 无人机:阿波罗的详细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5 12:49:08

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

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在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太空技术方面一直落在苏联后面,因而美国制订了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加紧了从事人类登月方面的研究与实验。为了阿波罗计划的早日实现,美国方面动员了四十多万人、约2万家公司和研究机构、一百二十多所大学参加。整个计划用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成为美国继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之后又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工程计划。在1961—1969年的8年当中,美国先后发射了“徘徊者”系列探测器9个、“勘测者”系列探测器7个,还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以研究人类究竟能不能在月球安全着陆以及在何时何处着陆为宜。1965—1966年,为了解决人类在空间环境中能否长期生活、在失重条件下能否工作、在宇宙空间能否自由活动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还实验了25次载人宇宙飞行的水星计划和2次不载人、10次载人飞行的双子星计划,为阿波罗飞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数据。

1969年7月16日,在各项准备工作完全成熟后,阿波罗人类登月行动开始。在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宇宙飞行中心的发射场上,一支长达110米的巨型火箭点火起飞。这种土星5号火箭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运载火箭,其第一级推动力达3469.3吨。火箭起飞12分钟后,第一、二级火箭分离,第三级火箭进入绕地球飞行轨道。在地球——月球过渡轨道飞行61小时后,飞船到达地球和月球引力相等的平衡点,开始在月球的引力下运动,75小时后进入绕月球飞行的轨道。

“阿波罗11”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7月21日3时51分,登月舱在两名宇航员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操纵下,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另一名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在指挥舱内,继续沿着环月轨道飞行。阿姆斯特朗爬出登月舱的气闸式舱门后,从5米高的进出口缓慢地走下9级扶梯。4时7分,他的左脚先放到月球表面,静寂的月球尘土上第一次印上了人类的脚印。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除安装大量测试装置外,还采集了23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然后驾驶登月舱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母船会合对接,飞向地球。

7月24日,“阿波罗11”号飞船指挥舱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安全降落,圆满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载人登月飞行。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人民网资料)

原本是excel表格,不好意思贴过来就变成这样了。
阿波罗登月考察状况
阿波罗11 阿波罗12 阿波罗13 阿波罗14 阿波罗15 阿波罗16 阿波罗17
发射时间: 1969.7.16.9.32 1969.11.14 1970.4.11 1971.1.31 1971.7.26.9.34 1972.4.16.13.54 1972.12.7.0.32
发射地点: 肯尼迪航天中心 卡那为拉尔角 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
指令长: 阿母斯特朗 查尔资·康拉的 Janms·落弗尔 啊朗·谢波的 带比的·斯可特 约翰·羊 由今·塞尔南
指令仓驾驶员: 可林斯 里查的·哥登 约翰·斯为加特 丘阿特·罗塞 弗来的·奥登 马斯·马丁利 罗那的·伊文斯
登月仓驾驶员: 奥尔的林 阿郎·比恩 带弗来的·海斯 爱的迦·住且尔 詹木斯·欧文 查尔逊·杜克 哈利森·smith
降落地点: 静海西南角 风暴洋 未成功 弗拉·摸落高地北 呀平宁山脉和哈里的峡谷之间 凯伊利高地 奥拉斯·利特罗
降落时刻: 1969.7.20.20.17 1969.11.19 1971.2.5 1972.4.20.22.23 1972.12.11.15.54
事件: 采集土壤、岩石样品拍摄照片,捕捉太阳风质点,安装月震仪、激光反射器,插金属牌于月球。上写:“公元1969年7月,来自地球上的人首次登上月球,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为和平而来。” 建立核动力实验站。(阿波罗14-17号也个建了核动力实验站) 未成功。 使用可折叠月球车采集岩石样品。 驾驶新型月球车—遨游1号采集月球形成初期的结晶岩,发射月球卫星。 采集土壤、岩石样品发射也求卫星。 刻字在遗弃的登月仓下级台阶上,上写“人类的第一次系列登月考察活动在这里结束了,时间是1972年12月。”
落地时刻 1969.7.24.13.50 1969.11.24.16.58 1970.4.17 1971.2.9 1971.8.7.16.46 1972.4.27.15.44 1972.12.28.14.23
返回地点 中部太平洋 撒摸呀群岛以东 撒摸呀群岛东南 不明 下为夷北 夏维夷南 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