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笋怎么泡发得最好:一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7:40:20
什么是"摩尔定律"?

集成电路发明之后的不久,美国人戈登·摩尔就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在1965年时摩尔曾这样描述:“随着芯片上电路的复杂度提高,元件数目必将增加,然而每个元件的成本却每年下降一半”。
摩尔描绘的发展蓝图,果然在随后的十年得到了映证:芯片上元器件的数量从1965年的2的6次方个增加到了1975年的2的16次方。而摩尔最初的假设也被1975年推出的一种包含了65,000个元器件的16K CCD所证实了。

按照摩尔1965年的描述,芯片上元件的数量每两年增长一倍, Carve Mead首先将之称为“摩尔定律”。后来,此定律被修正为“每18个月增长一倍”。

摩尔的预测看似非常简单,实则对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的指导意义深远。对摩尔定律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一些分析家预测摩尔定律终将失效——电路的复杂程度最终会达到极限。而本文将探讨的范围是摩尔定律的头70年,即1960年至2030年。

有关定义

当初摩尔并没有给电路的“复杂程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人们将其大致理解为芯片上的元件数量。1975年那片验证了定律的16KCCD芯片,其每位CCD包含有4个元件。事实上随着半导体工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同样的功能,使用的元器件数量会越来越少。

以下曲线是芯片复杂度变化的年表。图表显示,在1960~1970年间,“复杂程度”的发展确实表现为元器件数目的增长——正如摩尔最初描述的那样。1970年以后,随着DRAM及微处理器的发明,复杂程度便表现为DRAM的位数及微处理器中的晶体管数量。事实上,由于设备中集成了多种复杂电路,因此要使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来判断所谓“复杂成度”是非常困难的。

在1960~1970年间,“复杂程度”的发展确实表现为元器件数目的增长,而1970年以后,复杂程度便表现为DRAM的位数及微处理器中的晶体管数量。

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摩尔定律”,它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于1965年4月19日提出的。当时发现,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不过当时并没有把这个规律看的很重要,只是当做了一个个人对芯片发展规律的总结。但是后来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说法,使其享有了“定律”的荣誉。(后来表述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或者说三年翻两番)
根据新摩尔定律,互联网用户每9个月增加一倍,同时信息流量与带宽也增加一倍。实际上在产业竞争的驱动下,不按这样的速度研发新的产品,企业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当然英特尔也不例外,Intel之所以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把摩尔定律写进了公司的发展计划是密不可分的。也许今后摩尔定律会走上两条路,其一就是继续扩大的影响面,使其不仅仅影响半导体业。其二就是摩尔定律在目前半导体工业的转折期内逐步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