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创新基金001053:红军为什么长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1 00:32:08
红军长征起源于什么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到达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
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千秋伟业,激人奋发。缅怀先辈业绩,重温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激励全军官兵发扬老红军传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愈挫愈奋的强大精神支柱。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理想信念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艰险绝伦的长征,对每个革命战士都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严峻考验。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的险象环生,党内分裂主义的干扰,都没能阻挡红军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正是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点燃了人们的革命激情,把官兵凝聚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之下,使红军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维系和增强了团结,激励红军战胜了强敌和种种艰难困苦。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科学的理性认识。聂荣臻元帅曾回忆道:问每一个红色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他们都会回答你“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红军指战员表现出了高度的觉悟,焕发出了惊人的斗志。这种极其明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优势。长征的胜利告诉人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应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马克思主义是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先进思想一旦武装人们的头脑,就能变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出无穷的威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长征中的政治工作深入到部队行动的每一个环节,深入到每一个战士的心中。在条件最艰苦、战斗最危急的时刻,各级领导、共产党员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和带动官兵前进。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强有力的革命精神的灌输,使广大红军官兵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钢铁般的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历史的丰碑。

红军艰难奋战,转战数万里,其根本动力是他们对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热切追求,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更加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像红军那样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人、鼓舞人,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军官兵,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增强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统领军队建设和改革的自觉性。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阐发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好官兵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学习理解上的疑难问题,为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推向前进,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使广大官兵把坚定的政治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长征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红军的艰苦奋斗,集中表现在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与险恶环境和凶恶敌人的一次最残酷较量。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官兵表现了顽强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出的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失败中奋起,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转战途中,红军将士天当房、地作床,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在饥饿、寒冷、疾病、死亡面前,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谱写了一曲革命乐观主义的壮丽凯歌。

万里长征,艰苦卓绝。长征中的作战,更是在敌强我弱,红军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红军官兵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披荆斩棘,不怕牺牲。有了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同样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继承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要求,发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五种革命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倡导的“64字创业精神”,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廉洁奉公、自觉奉献,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团结奉献是红军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凝聚自己的力量源泉。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自觉地珍惜、维护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政军民团结

长征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了全党、全军以及军民的紧密团结。长征的历史表明,团结奉献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对博古等人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成为我党创建以来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典范。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特别注意将张国焘同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以至犯错误的同志严格区别开来,把处理党内矛盾变成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从而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使全党全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整体。

长征中,各路红军围绕着总的作战意图,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这与国民党军队派系争斗、保存实力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官兵团结是部队团结的基础。红军的物质条件极为菲薄,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互帮互爱,同舟共济,表现出任何旧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凝聚力。朱德总司令把伤兵扶上自己的坐马,领导干部杀掉乘马为战士果腹充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红军指战员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团结与共、生死相依,保持了高度的集中统一和密切协同,成为我军新型内部关系的生动体现。

长征的大部分路程经过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各部队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公平买卖,救死扶伤,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上层人士,增进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团结。红军爱护群众,群众拥护红军。长征中,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作战,乃至把自己的子弟送入红军队伍。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学习红军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我军的集中统一和团结稳定,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要切实尊重士兵的人格和民主权利,深入开展尊干爱兵活动,坚决纠正损害官兵一致的各种不良倾向,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尊重地方政府,热爱人民群众,巩固和发展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的革命大团结,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党指挥枪,巩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征胜利的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胜利的实践充分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我军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长征中由张国焘挑起的分裂党和红军的斗争,把红军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使这一根本原则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红四方面军因此曾三过草地,四翻雪山,在川康边界往返苦战,经历了无数曲折和磨难。这一惨痛教训,使红军官兵对坚持党指挥枪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最直接的、深刻的感受。毛泽东同志后来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深刻指出:“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决不能争,再也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他还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经过长征,这一原则在全军深深扎根,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全党、全军的共识。

长征出发前,作为党对红军根本领导制度的党委制曾一度被取消,给红军建设带来了损害。遵义会议后,根据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军各部队在团以上各级机构中恢复了党的领导制度。与此同时,还针对党在连队的核心作用有所减弱的状况,特别加强了连队党支部的建设,强调连队的重大问题必须经支委会讨论决定,并对党支部的人员组成、工作职责、活动内容、理论学习、组织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这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了党的路线和各项指示在部队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各级党组织的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毛泽东同志指出,红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启示。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来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任务为任务,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和发扬红军坚决听从党指挥的优良传统,时刻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巩固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的坚定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才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红军长征指的是: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也就是说,长征,是不得已的,而且在初期,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根据地没了,只好跑出来先.具体的进程,你可以看下面的链接:

由于战术的错误,造成根据地的严重损失。为了使革命的火种能够保存下去只能去更安全的地方了。这就是长征的原因。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历时三百六十七天,纵横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翻过了五岭山脉,涉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走出了雪山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历时三百六十七天,纵横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翻过了五岭山脉,涉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走出了雪山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