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管管卡种类图片:“状元、榜眼、探花”一称呼是怎么来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0 23:21:45
为什么叫这几个字???如同人的名字,有和意义???

在以前的科考制度里,一个学子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再通过乡试,然后会试,最后再到殿试,过程极其艰辛曲折,十年寒窗无人问,等到全部合格了,中了进士,就一举成名天下知,什麼披红游街,雁塔题名等等,风光无比.
  汉朝的时候,官员主要是由选举产生,选称为“徵辟”,“徵”是皇帝或大臣徵聘有名望的人来当官,“辟”是提拔幕僚为属官;“举”则是“察举”,由地方长官定期向朝庭推荐人才.
  科举考试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的,唐太宗李世民推翻了隋朝,事事以隋亡为鉴,但在科考方面却又继承和又发扬.在选拔官员方面,开设明经科和进士科,遴选优秀人才.明经科只注重熟读经书就行,而且录取的人数又多,比较容易.进士科不一样,熟读经书之外,还要熟读诗赋,同时要考帖经(即一页字帖仅露半行字,其他要你填写出来),其难度约为明经科的十倍.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朝庭和民间都很注重进士,所以“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元朝以后,不再分科,单一称为“进士科”.殿试合格统称“进士”,宋代初期时,第一名进士称为“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思为“进士榜”中的两个眼睛.到了南宋后期,将第三名进士称为“探花”,于是“榜眼”就成了第二名进士的专称,前三名合称为“三鼎甲”.
  进士也好,状元榜眼探花也好,只是科名而已,并非官职,还须朝庭授予正式的品级和职务,才算真正当官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到了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为状元、一甲的第二名为榜眼、一甲的第三名为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