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板块划分:“绍兴三乌”是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0 21:06:06

“绍兴三乌”又称“三乌文化”,这一名称由来己久。它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

1、乌干菜——乌干莱又叫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有的称“笋干菜”的,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

2、乌毡帽——该帽因色黑、顶圆、有卷边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纯羊毛、染色、干燥、修整等工艺比较讲究,生产过程较复杂,先后要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它有隔热、保暖、御寒、避雨、遮阴、当坐垫、防止外伤、不易受潮等多种用途。过去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既可当草帽,又可当笠帽,一年四季均可戴用,因而它成为有绍兴地方特色的一件生活用品,也成为绍兴人的一个显明标志。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过去,你如头戴毡帽外出至杭州、上海等地,人们就会说此客自绍兴来。它一直来被当作绍兴人的标志,旧时绍兴的制帽业,主要是制乌毡帽的“毡帽作坊”,而每家“毡帽作坊”都挂有一幅张牙舞爪的老虎画像,奉之为“祖师爷”。乌毡帽的商标也用老虎图案。 为什么毡帽作坊称老虎为祖师爷呢?相传古时有个猎人,因追踪一只破打伤的老虎,直捣虎穴。他在虎穴里发现老虎睡的是一块软绵绵、其形如饼的毡子。很觉奇怪,原来,它是老虎平时拖吃其他野兽以后,将兽毛垫在睡窝里,经老虎身躯的压辗,天长日久,便压成了毡子。于是猎人把这块毡子带回家,洗净晒干,略作加工后,当作帽子戴,不但冬暖夏凉,而且风吹不动,雨淋不湿,戴着很是舒服。有心者从中得到启发,就以羊毛为原料制作毡子,再以这种毡子做成“乌毡帽”,居然得到绍兴本地农民、渔民、山民们的喜爱,一时成为时尚,于是,毡帽作坊如雨后春笋,成为绍兴的一业。

现在这种毡帽作坊已不多见,但年老的农民、渔民、山民们还是很喜爱戴之。

3、乌篷船——这种木船船体矫小,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并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船由此而得名。

乌篷船是水乡独特的、灵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可容纳四至六位乘客。它的动力是靠船老大(船夫)用脚躅桨,船的航向是用划桨,或夹在腋下当舵使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老大脚手并用,船体就轻盈地漂浮在湖面上了。绍兴除小乌篷船外,还有一种大乌篷船(此类船数量极少),这种船的船身雕刻着各式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古书上说的一种鸟)。鹢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工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报平安。这种大乌篷船,船身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船舱宽可以放桌椅,供人打牌、饮宴、看戏等,船尾有两支橹(也有四到八支的俗称四沓头、八沓头),航速较快,专供少数官宦、富户人家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

碧波荡漾、景色秀丽的鉴猢水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叶叶乌篷扁舟,如一条条乌鱼在冉冉游动。而驾船的船家,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划桨,劈水稳操方向,两脚一弯一伸地蹬着“踏桨”。同时,在极窄的船舷上,放着一碟回香豆之类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筒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进。这就是遐尔闻名的绍兴脚划船。

外地游客,一提脚划船,就会毫不犹豫他说出“乌篷船”来。由于脚划船在全国来说比较罕见,又因为脚划船通常是乌篷的,所以两者会合而为一。其实,绍兴习俗,凡用乌篷的大船、小船,埠船,载货船、搭客船,脚划船、手摇船,统统叫做乌篷船。而用白篷的夜航船、檀船、小梭飞等,则称为白篷船。

绍兴江河错落、湖泊棋布,被称做水乡泽国,素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绍兴人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所以作为交通工具的船,种类很多,规格不一,乌篷船、白篷船,仅以船篷作区别而称罢了。

绍兴的船,除简易的农用船外,大多船头上雕刻出“螭首”,据考这种形同龙头的神物,是龙的九子之一,善治风浪,能使兴风作浪的水族望而生畏。

绍兴的船篷,习惯用细竹竿弯成拱形,一般一扇篷有三个拱,以竹丝作底、面,中间夹以竹著,两边及上下,夹以扁竹片,用铅丝扎住。篷的大小以船的大小为准;篷的多少则以船的长度为准,五扇、七扇、九扇,十一扇不等。其中固定的叫定蓬,活动的是便于乘客上下,欣赏沿途风景。船蓬多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黑油”,涂于篷的外部,能防止雨水渗漏,这就是乌篷,用这种篷的就是乌篷船,包括脚划船、埠船、戏班船等,如果光用熟桐油涂于篷上,其色呈“竹蔑黄”,与黑色的乌篷相对照,就是白篷船了,如夜航船、檀船、夜埠船等多为白篷。据考证,白篷船多系夜间航行,在黑漆的水面上,便于识别,有利安全行驶。如檀船,多半夜晚航行在海湾天黑风高之时,满载几十吨货物,乘潮御风,只能用白篷才易被对面来船识见。夜航船、夜埠船用白篷的道理也在此。

绍兴的埠船,旧时乃主要交通工具,以便民为目的。所以,不仅沿途经过的“客埠”理所当然地停靠、搭客,就是荒畈、野地、桥头、岸边,随时有客招呼,也随时停下搭客。因此,一般航行较慢,加上船舱不大,坐的客人又同在左右两条长板凳上,所以是谈天说地的好场合。如果碰上一二个走南闯北的健谈者,则更会满船笑语。有的船头脑(船家),如鲁迅《风波》中的七斤,还会边摇船边讲听来的城乡趣闻。什么某村某店王嫁囡,嫁妆发了二十四大船,什么某村某家阿公“扒灰”,儿子与媳妇打离婚等等。夜航船是夜间航行的远距离运输船,因客货两运,客人晚上要睡觉,所以总是六舱的白篷大船。船舱里铺有全套船板,男客睡前、中舱,女客睡后舱,全是统铺。船家出租被褥、席子。夜航船一般在桅杆上悬有船灯一盏,灯上书有“西兴——绍兴夜航”等一类字样。船工除摇橹、打篙的外,凡有纤路的地方都充任纤夫背纤,绍兴夜航船最盛时有东西十几条航线,西线如绍兴至萧山、西兴、闻家堰,坎山、塘头(瓜沥)、临浦、义桥,东线到百官、曹娥、东关、汤浦、哨金等地,都是傍晚下船,天亮到达目的地。因夜航船容量大,时间长,又在晚间,客人们谈天说地更会有充足的条件。社会上的种种奇闻逸事,官场甚至宫廷秘事,神怪荒诞传说都能在夜航船中交流,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就源于此而定其书名。

“绍兴三乌”又称为“三乌文化”,它是极富绍兴地方特色的产物,具体是指乌干菜,乌毡帽以及乌蓬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三乌”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乌干菜。乌干菜又称霉干菜,它色泽乌黑,滋味爽口。特别在厦天,用开水一冲作汤,又香又解渴。关于它,还有一道闻名遐迩的名菜叫“干菜毗肉”,一般用上好的五花猪肉经酱油、味精、白糖等调匀后与干菜一层一层混放在碗盆之中去蒸。出锅时,浓香扑鼻,肉烂菜酥,入嘴时,糯而不腻,极具风味。我们的周总理生前对这道菜情有独钟,曾多次招待外宾时吃这道菜。在农村中,家中来了贵客,主人也喜欢用它来作主菜。

绍兴毡帽及其传说
  绍兴城乡间,特别是广大农村,一般男子头上,都戴着一顶乌毡帽。即使在异乡,你只凭他头上所戴的毡帽,便能判断出他十之八九是绍兴人。
  鲁迅在不少作品中写到绍兴的毡帽。《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阿Q正传》中说:“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
  毡帽简直成了绍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毡帽,色黑,顶圆,有卷边,所以又称为乌毡帽,是绍兴特产。它有保暖御寒、避雨遮阳、防止外伤等多种用途;甚至工间休息时,拿它当坐垫,用后轻轻拍打一下,就洁净如故;买了菱角之类,把它当作篮子来盛放。难怪绍兴农民和百作师傅(木工、竹作、石匠、船老大、渔民、酒头工、锡箔师傅……)都喜欢戴它。
  现在,绍兴毡帽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前往绍兴旅游、访问的港澳同胞、归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喜爱,许多人都要买一顶带回去,或者戴上它摄影,作为访问鲁迅故乡的纪念。
  提起毡帽的来历,绍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会稽山下有几个猎人,上山打伤了一只斑额大虎。老虎带伤逃入深山,待猎人追到虎穴时,见老虎已奄奄一息,便上前杀死了它。抬虎时,猎人们意外地发现虎穴里有一块呈锅底形的“毡毯”,既坚实,又松软。原来,老虎把羊、猪等牲畜拖到虎穴里吃掉后,那剩余下来的羊毛、猪毛垫在窝里,经长年积聚、压磨,形成了“毡毯”。猎人们十分好奇,便把它拿回家洗净晒干,改制成帽子,戴上一,觉得它竟比其他帽子都暖和。聪明的制帽工匠从中得到启迪,便加以仿制和改革,绍兴毡帽就这样问世了。解放前,绍兴的一般店铺都供奉财神,唯独毡帽店悬挂一幅老虎的图形,大概也是出于上述的缘由吧。
绍兴毡帽的生产过程颇为复杂,前后有三十几道工序,用的原料是纯羊毛。染色、工艺都比较讲究。

水乡扁舟----乌篷船
  八百年前,陆游在山阴,写到他功名不能成就,隐居家乡的闲逸生活的情怀时的一首诗中说:“轻舟八心,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这“轻舟八心,低篷三扇”,指的就是乌篷船。
  作为水乡绍的独特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可恶说已古今闻名。这种小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它的动力是靠脚躅(绍兴人读为suo音)桨,船的航向是用手划桨(或夹在腋下当舵使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船体轻盈地飘逸在水面上,背景是水乡泽国的自然景色,“占断萍洲烟雨”勾勒了这唯独绍兴才具有的画面。古人又云:“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乌篷船真是名副其实的“一叶扁舟”了。由于船身窄、船篷低,乘船的人坐在舱席上稳妥而舒适,甚至还可将手搁在船舷上,用手掌拍打水面,作“鸭子戏水”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不少人以为凡脚划船就是乌篷船,其实并不尽然。绍兴还有一种大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似虎头形象的动物“蠲”,它的形象似在微笑,颇为滑稽。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湖与海直接相连,“蠲”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崇,行船可获安全。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放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航速较快。《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大乌篷船。
  还有一种名叫“三明瓦”的大船,即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鲁迅小时候就是坐这种有“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看五猖会的。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船的艄舱有厨灶,备有茶酒肴馔,供船客享用。这些大乌篷船从前是为少数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现在,游览绍兴的人,为了饱览大自然的景色、体会水乡风味,往往乘坐乌篷船随波荡漾于河湖水面之上,至于在绍兴名胜东湖,仰视千仞石壁,穿行于水潭石洞之中,坐乌篷船则是最理想的。

它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

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